“失钗经厌诈,似月怕流霞,将紫钗借意共话,指鹿为马……”国庆假期,邱小娜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佛山、香港等地都有演出安排,她希望用自己的表演让尽可能多的人看到粤剧文化所绽放出来的魅力和光彩。
2016年起,三门粤剧系列选修课正式面向星海音乐学院全院学生开放,“名校名院”强强联合正式落地。作为广东粤剧院第一批参与这个项目来到校园教学的粤剧演员邱小娜,她最大的感触是——自己来迟了。
“如今的年轻人对粤剧并不是不喜欢,而是太陌生,他们接触粤剧的机会实在太少了。”邱小娜参加的国庆公演部分免费,部分则对全日制学生半价优惠,在她心里,“舞台表演、教书育人、普及传播,只要你擅长且愿意付出,都能让粤剧在新时代的文化土壤中开枝散叶”。
从舞台“转战”讲台
1988年,15岁的邱小娜被热爱粤剧的父母送到了广东省粤剧学校。在那个娱乐生活不算丰富的年代,戏曲是广东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粤剧演员也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很受人尊重。
那时邱小娜还不懂这些,真正让她爱上粤剧的恰恰是学习的过程,“唱腔、身段、锣鼓、服装、道具、舞台布景等等,粤剧的每一个部分都很吸引人。”毕业之后,她被分配到珠海市粤剧团,并成为当家花旦。
2002年,她一举拿下了第三届广东省戏剧演艺大赛金奖,并因此与李池湘、琼霞并称当时的“广东粤剧三大花旦”。随后,她进入广东粤剧院工作至今。一路走来,邱小娜与粤剧已经相伴三十年。
邱小娜说,广东省粤剧进校园系列活动举办已久,也让不少年轻人了解粤剧,但她总想自己能做更多一些。
没想到,2016年,星海音乐学院希望在成立以该校在校生为主体的“星海粤曲研习社”的基础上,考虑吸收专业粤剧老师进校园辅导、开设课程,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拓展新思路,邱小娜被选中了。
“知道后开心得像中奖,但也有点诚惶诚恐。”登上大学讲台还是头一遭。“能把粤剧的妙处说给年轻人听吗?他们会喜欢这门课吗?”然而,上了几次课后,邱小娜信心大增,年轻人对粤剧的热情远超过她的预期。
自己所学不够用了
201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其中首次提出“戏曲进校园、学生进剧场”。
“过去,我想要引发不同类型听众的兴趣,深入浅出地分析粤剧的独特魅力,这不是什么难事。”邱小娜说,但当粤剧真的进入大学课程,她发现自己所学不够用了。
“大学生不满足于‘依葫芦画瓢’,他们还想要探究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套动作是从何而来、又经过了怎样的流变?”面对可能被问倒的危险,邱小娜开始去深入学习相关的粤剧历史文化知识。面对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大学生,邱小娜对自己过去所学有了新的思考。
比如,《拾钗》这折戏她已经表演了很多年了,戏中无论人物的出场顺序与组合,形象塑造与刻画,还是感情的发展与控制都是看似行云流水般浑然天成,但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后,她发现这些形象的刻画、剧情的发展暗潮汹涌,每一个情节、每一句话的设计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巧妙安排。
“戏中李益、霍小玉二人的对唱都可看作是二人交心所作的铺垫,现在我发现,要准确把握理解这一段的妙处,最好的办法便是从唱词入手。”邱小娜说,还有一些玄机即使过去在舞台历经千锤百炼但也可能忽略了,“我发现,我对这出戏的理解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深”。